学校要闻

广东建院学生团队对湾区文化传播进行实证研究


5月9日—11日,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管理学院“文化解码者”团队继续赴广州、深圳、珠海三地开展实地调研,结合前期调研结果,发布《文化强国及免签政策背景下文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路径研究报告》。


随着中国对多国实施免签新政,五一黄金周期间,粤港澳大湾区迎来国际游客高峰。国家移民管理局5月6日发布数据,今年“五一”假期全国边检机关共保障1089.6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,外国人出入境111.5万人次,较去年同期增长43.1%;入境外国人中,适用免签政策入境38万人次,较去年同期增长72.7%。


建筑工程管理学院“文化解码者”团队的报告通过对300多位入境友人调研揭示:关于“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核心理念之一,有助于国际文化交流”,58.57%的受访者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;在“中国的数字文旅创新(如虚拟导览、AR/VR体验)能提高国际游客的文化体验”这一问题上,54.69%的受访者表示认同(同意或非常同意),体现出数字文化旅游对提升国际游客体验的广泛认同;83%的外国受访者在深度体验后实现“认知反转”,其中新媒体平台贡献率达67%。这一发现为全球数字时代跨文化传播提供新范式。


科学布局:多场景捕捉文化传播样本


调研团队采用“口岸枢纽+城市窗口”的立体化调研策略。在广州的白云国际机场、珠江新城、花城广场,深圳的深圳站、深圳北站候车区、罗湖口岸及核心商圈,珠海的珠海站、珠海机场、华发商都、拱北口岸等地,了解免签政策对外国友人来访的影响、外国友人在大湾区感受到的文化符号认知差异、来华前后对中国印象的变化等,畅谈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的革新作用、文化自信的具象化表达(哪吒2)等。这种多场景、多维度的样本采集,为构建科学分析模型提供了鲜活案例。


洞察发现:从 “刻板印象”到“真实体验”的认知转变


据团队队长刘慧瞳透露,调研访谈显示:在免签政策推动下,外国人在华停留的时间增加,促进了对中国文化和真实现状的了解。受访者普遍表示,到中国后发现中国人民非常友好、治安非常安全、食物丰富美味、科技先进发达、社会和谐稳定、文化多元包容,这与外国人原本心中的中国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。


实践锤炼:青年学子彰显专业担当


“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,文化传播不仅是语言转换,更是价值共识的构建过程。”刘慧瞳在调研日志中写道。据悉,该团队已建立涵盖309份有效样本的专题数据库,完成信效度检验并开展调查问卷分析。今年3月至5月已在广州、深圳、珠海等地对25位外国友人开展深度访谈调研,提出了“文化四力+认同”对策建议。项目成果预计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部门优化国际传播策略、促进文化理解与包容、助力文化传播机构传播中国文化亮点,推动跨文化交流、展现中国文化魅力、增强文化自信、塑造国家形象提供实证支撑。他们的探索证明:当Z世代遇上大湾区,文化传播不再是单向输出,而是共建共享的数字文明新实践。


这份带着现场采访视频、问卷数据和文化碰撞火花的调研报告,即将于5月18日亮相第十八届“挑战杯”省决赛舞台。欢迎关注,看大学生如何用青春智慧搭建文化交流的“第三空间”,为打破认知壁垒贡献力量!


在广州珠江新城采访巴西友人


在广州白云机场采访俄罗斯友人


在广州东站采访埃及友人


在罗湖口岸采访英国游客并合照


在深圳核心商圈采访印度友人


在珠海华发商都采访委内瑞拉友人